close

送走來自星星的你,又迎太陽的後裔

日期:2016/3/31 新民周刊 作者:闕政

閱讀提示:任何一部韓劇、一臺韓式綜藝,或者一位韓國明星的爆紅,都不是偶發事件。 在看似爆紅的背後,有著韓國文化產業多年的深耕。

記者|闕政
記得兩年前的春天,被來自星星的“都敏俊西”刷屏的日子嗎? 又是一年春來到,這一次,讓廣大婦女春心大動、紛紛變身“宋夫人”的,又是一位全新的:太陽的後裔。
日昇月蝕,斗轉星移,唯一不變的,卻是這些年一浪猛過一浪的——“韓流”。
 
20載韓流一波接一波
 
遙想第一波“韓流”來襲,已經是近20年前的事。 1993年,央視最早播出韓劇《嫉妒》。 幾年後,《藍色生死戀》《冬季戀歌》《夏娃的誘惑》在省市台遍地開花。 裴勇俊、張東健、李秉憲、宋承憲、元斌、安在旭、宋慧喬、崔智友、蔡琳……“打包式”的大批“屏霸”,成就了中國人印像中的第一代韓流明星。
這之後,“韓流”又以各種不同的媒介席捲全球——有時是K-POP韓國流行樂,有時是綜藝模式輸出。 前些年,先是《爸爸去哪兒》成為廣告吸金王,再是《奔跑吧兄弟》獨占鰲頭拍完綜藝拍電影。 影響力從原本的亞洲市場,一路擴展到歐美。
 
原以為綜藝和韓國天團的勁歌熱舞取代韓國影視劇成為“韓流”新寵。 不 曾想一回頭,星星太陽又不甘落後地春回大地:2014年都教授《來自星星的你》在中國的互聯網播放量高達50億次,連習近平主席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演講時 也提到它:“《來自星星的你》等韓劇在中國引起年輕人的濃厚興趣,只有精彩的 ​​青春才能留下精彩回憶。”到了2016年,韓劇《太陽的後裔》更堪稱是弘揚軍隊主旋律的代表作,將大韓民族部隊軍的英明神武與浪漫愛情冶於一爐,叫好 又叫座。
 
這麼多年,數波“韓流”也讓我們看明白,任何一部韓劇、一臺韓式綜藝,或者一位韓國明星的爆紅,都不是偶發事件。 在看似爆紅的背後,有著韓國文化產業多年的深耕。 如今的“韓流”,早已不是一吹而過的季風,而是來自全方位。 毫不誇張地說,“韓流”對中國消費者的影響,已經與好萊塢勢均力敵。
 
何以至此? 當然與韓國政府推行了近20年的“文化立國”政策密切相關。 1998年,在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之後,韓國總統金大中提出了“文化立國”,確定以低消耗、少污染、創新創意的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加以扶持。 韓國於是進入了以文化為國家競爭力源泉的“文化產業時代”。 直到如今,韓國總統朴槿惠仍然提倡“將想像力和創新能力當作經濟的核心價值,通過科學技術和文化的融合發展創造經濟”。
 
伴 隨這種文化定位而來的,必然是政府的一系列扶持法律和政策:《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》《21世紀文化產業的設想》《文化產業發展推動計劃》;在資金上,也給 予文化產業傾斜性的支持,比如規定:每年不少於1%的在政府預算將被用於扶持韓國文化產業發展和對外輸出,電視劇廣告的40%用於投資再生產電視劇,引導 大型財團組建文化產業基金等等。
 
在這樣的多重激勵下,如今,韓國已然成了一個文化娛樂產業異常發達的國家——據說韓國國內直接和間接從事娛樂文化產業相關工作的人數,占到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。 而“韓流”文化,也已經實現了全世界範圍的傳播——近年來,韓娛已經明顯勝過當年日本娛樂產業在亞洲市場上的地位,呈現出所向披靡之勢。
 
而這一切,都發生在一個人口只有5000萬的國家裡。
  
韓劇還是文化出口的排頭兵
 
韓劇、韓樂、韓式綜藝、韓國電影,哪家更強? 調查數據告訴我們:還是韓劇。 和電影、演唱會這樣的文化形式相比,電視劇在親民性和大眾化上佔有明顯優勢。 特別是由於文化的共通性,韓劇在亞洲市場更可以說是韓流文化向海外輸送的“排頭兵”。
 
但韓劇的拍攝方式,其實很不亞洲——大多數亞洲國家的電視劇都和中國一樣,拍完之後再播出,但韓劇不是。 韓劇和美劇一樣,絕大多數都採取“邊拍邊播”和“周播”的方式。 一般每週只播放兩集,從電視劇欄目的名字就可以看出,像是“月火劇”(星期一、二),“水木劇”(星期三、四),“週末劇”。 而且拍攝和播出之間的間隔很短,往往是每週花半週時間寫劇本,再花半週時間拍攝,上午剪輯完,晚上就要開播,節奏非常緊張。 甚至還曾發生過一邊播出電視劇上半集,一邊在剪輯下半集的緊急情況。 所以,在韓劇編導看來,“這也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製作系統”,“對編劇來說就像是專業的跑步比賽”。
 
但這樣邊拍邊播也有好處。 最明顯的優勢就是:可以隨時根據觀眾口味的好惡,來改變故事的走向——比如《來自星星的你》中,金秀賢飾演的教授都敏俊,造型從高領毛衣逐漸轉為低胸毛衣,就是根據網民反應做出的調整。 韓劇《秘密花園》大結局據說原本將以女主角吉羅琳的死亡而告終,引起大量網民反對,於是編劇趕緊在網上闢謠,表示會給兩位主角一個美好的大團圓結局。 《命 中註定我愛你》的編劇朱贊珏也說,選擇張赫作為男主角本來只是因為他和女主角張娜拉比較配,結果演著演著發現張赫的哭戲最能抓住觀眾的心,於是索性就根據 男主角的演技來修改劇本走向了……想到今年中國網劇《太子妃升職記》也為了迎合觀眾對於大團圓結局的嚮往,給出過兩個版本的最終回,就不難理解人同此心的 道理,在全世界都是一樣的。
 
在韓國,韓劇的製播基本上被三大電視台壟斷——韓國放送公社(KBS),韓國文化廣播公司(MBC),和首爾廣播公司(SBS)的市場份額,在2012年之前曾高達80% 。 近年來,為了保護髮展第三方公司,韓國《放送法》規定,電視台的電視劇製作30%以上要由外部公司完成。 儘管如此,三大電視台的市場份額仍然能達到40%—60%。
 
製播合一的好處是,有電視台自家作為播出平台,不用擔心電視劇的出路。 在中國,每年的電視劇播出集數,大約只有製作總量的七八成,許多電視劇都束之高閣無緣與觀眾見面。 而韓劇由電視台親自出品、親自製作、親自播出,一路上“省心”不少。
 
我 們如今熟知的韓劇,基本上都來自三大電視台的自產自銷:作為國家電視台的KBS實力最強,坐擁著名導演尹錫湖的“四季戀歌”系列(包括《藍色生死戀》《冬 季戀歌》《夏日香氣》和《春日華爾茲》),還有《浪漫滿屋》《豪傑春香》《花樣男子》《IRIS》以及最新的《太陽的後裔》……MBC的《我的名字叫金三 順》 《宮》《咖啡王子一號店》《擁抱太陽的月亮》等韓劇也擁有超高收視率和好口碑……而最具商業元素的SBS電視台後來居上,堅定不移地“砸重金、請大牌、拍 巨制”,也推出過像《紳士的品格》《主君的太陽》《繼承者們》和《來自星星的你》這樣紅極一時的作品。
  
女金秀賢比男金秀賢貴
 
雖然邊拍邊播,每週都要新寫兩集劇本出來,看似“書被催成墨未濃”。 其實韓劇在立項開拍前,都要經過一系列嚴謹的考量,從創意開發需要將近一年時間。 等到能夠開寫劇本時,已經水到渠成,胸有成竹。
 
和中國每年製作上萬集電視劇不同,韓國三大電視台一直以來走的都是“精品”戰略,每家電視台每年的韓劇產量基本不超過30部,算上其他獨立製作公司的作品,總數也不超過200部,基本上只有中國電視劇產量的三分之一。
 
曾經,韓劇以灰姑娘的童話、以唯美乃至淒美的愛情故事走進千萬家。 但“車禍、癌症、治不好”的韓劇三板斧,也曾成為“韓流”中的逆風。 但這種所謂的“韓劇三寶”,早已被編劇突破——事實上,讓韓劇比日劇更受全世界歡迎,讓韓國取代日本成為亞洲娛樂產業的代表國家,背後最基礎的支柱,就是編劇人才。
 
在韓國,好的編劇比明星更貴。 以《來自星星的你》為例,單集製作成本約為400萬人民幣,其中演員的片酬約為60萬,而編劇的單集片酬卻要遠遠超過這個數字。 金恩淑,崔完圭,洪氏姐妹(洪靜恩、洪美蘭),哪個都比大明星貴。 還有一位和大明星同名同姓也叫“金秀賢”的女編劇,在韓國有“語言的煉金師”之稱,從業40多年,寫過幾十部影視劇,“出場費”比男金秀賢更高。
 
和美劇一樣,韓劇也是編劇中心製,編劇在每個製作推廣環節都有自己的話語權,再大牌的演員都不可能私自修改已經完成的劇本。 所以韓國導演郭在容來中國拍片時,一開始很不習慣:有錢的製片人和有名氣的明星,都能對劇本和台詞掣肘。
 
韓國的知名編劇,都與電視台有著穩定的合約關係,一般一次性與電視台簽約50到100集電視劇。 據說擁有多少位知名編劇,也被視作衡量一家電視台是否有實力的象徵。 而且編劇的簽約都會由電視台總裁親自出面,以示鄭重其事。
 
畢竟,好的編劇在哪裡都是稀缺資源,在韓國尤其是。 根據韓國電視劇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,目前韓國祇有300名註冊電視劇編劇,其中特級約15名、A級約20名,B級約70名,能夠主導創作和署名的編劇不超過200名,整個呈金字塔結構。
 
目前,韓國放送作家協會旗下的編劇教育學院,是韓劇編劇的最大培養基地,整個編劇培訓系統分為4個學期,每個學期長達6個月。 而且每個學期結束後,學員必須經過學院嚴格的考試和作品評估才能進入下一個學期,嚴格控制進入下一個階段和最終畢業的人員數量。 學員從該科班畢業後,才可以通過參加電視台或者電視劇製作公司舉辦的劇本徵集大賽,正式入行。
 
如此職業化的培訓,使得一個有志者必須經過至少5年的積累,才有資格加入編劇協會。 在成為正式編劇之前,許多新人都要先從底層調研員和助理編劇做起,負責資料收集、調研、聯絡藝人等工作,參與部分情節的創作。 直到有了7—8年的經驗之後,才有可能參與策劃具體內容。 10年以上資歷,才有可能成為負責整體策劃的總編劇。 金牌編劇大都必須有15年以上的資歷。 而且,一旦所創作的作品收視率不佳,就會面臨被電視台“拉黑”的慘況。 如此激烈和殘酷的競爭,也逼得編劇非得拿出看家本領不可。
 
從前的韓劇總給人一種“眼淚電視劇”的印象,盛產一種唯美、柔弱又隱忍的悲情。 據說與韓國人骨子裡因為民族歷史造成的濃重悲劇情結有關,也被視為能夠讓觀眾發洩情緒、舒緩壓力。
 
等到這種悲情不再吃得開之後,韓劇開始改走浪漫愛情喜劇的新紀元,誕生了《浪漫滿屋》《我的名字叫金三順》這樣的作品,其中《浪漫滿屋》還是改編自人氣漫畫《Full house》,顯示了韓劇編劇對於其他文化產品的博採眾長。 而《茶母》《大長今》的成功,又給“Fusion史劇”打開了大門,忠孝、保守、傳統的價值觀使得韓劇的出口地區迅速擴張到南美、中東、非洲、北美、中亞等國家,比如《大長今》就曾在伊朗創下57%的高收視。
 
曾經,韓劇在職業劇上始終沒有什麼突破,拍什麼都不受歡迎。 但最近幾年,編劇們也找到了捷徑:嫁接。 當 職業劇遇上韓劇最擅長的愛情片,神奇的化學作用就產生了——觀眾喜歡富可敵國的全才超能力,都教授就來了;觀眾愛看好身材好皮膚的暖男,宋仲基也來了;觀 眾熱愛男女主角CP,就使勁讓他們給大家“發糖”……韓劇的勝利,其實就勝在,把觀眾放在第一位,把浪漫愛情這種類型片,拍到了極致。
  
對中國的影響接近好萊塢
不過,由於電視台壟斷製作和播出環節,韓劇的投資額其實並不如中國電視劇高。 像《來自星星的你》這樣製作成本約在8000萬左右的已經算是超級大製作。 而在中國,許多年度劇王的製作費都上了億。
而且,許多韓劇在第一輪播出後,並不會再多輪發行。 電視劇播出中間也不允許插播廣告。 所以很多韓劇的主要後續收入,一種是在電視台官網上付費點播(每集在4元人民幣左右),另一種就是賣出海外版權——拿KBS來說,海外銷售的收入要占到整體收入的30%之多。
換句話說,“韓流”其實也是被逼出來的。 對於面積不到10萬平方公里,人口區區5000萬的韓國而言,當文化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,憑本國的消化能力,完全不足以支撐進一步的產業擴張。 所以,韓國的文娛產業,就像韓國的製造業一樣,戰略定位必須是“出口導向型”。
不過,正如韓國為了保護本國文化而將外國電視劇的播出比例控制在5%以下一樣,韓劇要出口到中國乃至亞洲,也是會遇到一定障礙的。 就拿《太陽的後裔》來說,在中國還是只能作為網劇播出,無法登上電視台。 當年《來自星星的你》也是一樣。
 
許多韓劇憑劇集本身無法獲得更高的報酬,轉而依靠劇集帶來的轟動效應,想出別的變現門道——比如《來自星星的你》,“都教授”一個人的代言合同金額就將近2億人民幣。 這就像當年,裴勇俊的《冬季戀歌》爆紅以後,在日本形成了“勇樣經濟”,那一年,日本前往韓國的遊客都增加了40%。
電視劇不夠,就得從其他方面找補。 近些年韓國男團女團在全球範圍內的諸多商演,幾乎場場爆滿,經常出現門票在幾分鐘內售罄的場面,足以證明文化娛樂產業強大的變現能力。 而韓國綜藝從最初的出售版權,到後來的合作拍攝(比如《奔跑吧兄弟》),再到共同投資、聯合製作(比如《隱藏的歌手》),也已經歷了文化輸出的三級跳。 一些從熱門韓劇中走出來的男神,更是巡迴全亞洲開辦“拍手會”、粉絲見面會。 就連如今中國影視界最紅的小鮮肉:鹿晗、吳亦凡、張藝興,也都有韓國K—POP男團出道的背景。 別的不說,看看這些年你所在的城市裡增加了多少韓國烤肉店,也可領教“韓流”的厲害。
 
不過,這並不意味著韓劇輸出就只能靠“旁門左道”。 為了加大韓劇的海外發行力度,韓國政府成立了譯製公司,對翻譯和製作費用進行全額補助。 2014年,韓國的PAN Entertainment與中國最大的電視劇製作公司華策影視聯合投資,預備將在MBC創下11.5%高收視的韓劇《殺了我治愈我》翻拍成中國版。 而韓國歷史悠久的製片公司“三禾”,也已經成立了專門針對中國市場的部門。 將來,中國很有可能將取代日本,成為韓劇最大的內容出口國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JWF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