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心寶鑒

 

第1節:《明心寶鑒》序


  《明心寶鑒》序

  夫為人在世,生居中 國,稟三才之德,為萬物之靈,感天地覆載,日月照臨,皇王(皇王,西班牙高母羨(Juan Cobo)1592年譯本[Beng Sim Po Cam;Espejo rico del claro corazón,以下簡稱"高譯本"]作"皇上"。)水土,父母生身,聖賢垂教。而從教者,達道為先。非博學無以廣知,不明心無以見性。雖有生而知之者, 近者(近者,高譯本作"近世"。)奇稀。昔夏禹王聞善言,猶然下拜,何況凡世人乎?

  曩古聖賢遺誌經書,千言萬語隻要(隻要,高譯本作" 隻欲"。)教人為善。所以立仁義禮智信之法,分君子小人之品,別賢愚之階,辨善惡之異。蓋為經書嘉言善行甚多,所以今人覽觀習行者少。況今學者,不過學其 文藝為先,未有先學德行為本。及今勸世,多勸修物外之善因,少勸為當行之善事。其昔賢文等書,亦乃於世流傳。

  今之好聽善言,君子觀以為 奇,罔知古今之要語,是以使人迷惑其心,少欲聞聖賢日用常行之要道。以致不肯存心守分,強為亂作胡行。夫為善惡,禍福報應昭然。富貴貧賤,成敗興衰似夢, 時刻須防不測,朝夕如履薄冰。常存一念中平,非橫(非橫,高譯本作"飛橫"。)自然永息,存於其心,自然言行相顧,貫串無疑,所為焉從差誤矣?

  洪武二十六年歲次癸酉二月既望武林(武林,舊指杭州。)後學範立本序

  譯文:

  《明心寶鑒》序

   人生在世,出生居住於中國,秉承天地人三才之德,為萬物之靈,感戴天覆地載,日月照耀,皇上的水土滋養,父母的生育,聖賢傳承下來的教誨。而從師受教 的,則要以追求道行為先。非博學無以增長知識,不澄明心境無以彰顯性情。即使有生下來就有知識的人,但近代以來卻極為罕見。從前夏王禹聽到勸善的忠告,尚 且還屈尊下拜,更何況凡世之人呢?

  古代聖賢遺留下來的經書,千言萬語都隻是要教人行善,因此確立了仁義禮智信的法則,區分君子小人的人 品,甄別賢愚的等次差別,分辨善惡的不同。大概因為經書上的嘉語、善行很多,所以今人閱讀學習踐行的很少。何況今天的學習者,不過以學習其文章修辭為先, 沒有以先學其品德操守為根本。至於今日勸誡世人的話,也多是勸人修物外之善因,少勸人做當做的善事。從前的聖賢文章等書,也還在世上流傳著。

   現在人愛聽勸善之言,君子感到很驚奇,卻不了解古今的重要話語,因此使人心誌迷惑,很少有人要聽講聖賢日常行為的主要修養。以至於不肯安分守己,而敢於 胡作非為。但是行善作惡,禍福的報應都是顯而易見的。富貴貧賤,興衰成敗恍如一場夢,時刻都須預防不測風雲,早晚都要如履薄冰。心中常存平和的思想,飛來 橫禍自然永遠不會有;存念於心,自然會注意言行,始終貫徹無疑,所作所為哪會有差錯呢?

  洪武二十六年(1393年)農曆癸酉年二月十六日

  杭州後進學者範立本作序

  重刊《明心寶鑒》序

   嚐聞鑒能照物而妍媸無或遺也。《鬱離子》(明劉基作。文章短小,多為寓言。)曰:"明鑒照膽,不啟櫳簾之顏。"今以鑒名書,而有明心之益,不謂之寶而何 哉?雖然鑒有照膽之明而櫳簾之顏尚尤不啟,矧能明其心乎?嗚呼!通是說者,可謂知其道矣。何也?鑒固可以照形,而理尚可以明心,正湯之盤銘之意。有曰:湯 以人之洗濯之心以去惡,如沐浴其身以去垢,故銘其盤。今書名《寶鑒》,是集群聖之大成,萃諸賢之蘊奧,其義惟在明善複初,窮理盡性,而有日新之益,其明心 得不因此而明焉。予平生珍愛是書,於侍禦之暇,朝夕披覽,其所喜者,字句立意,多以忠孝為先。但其中文字多舛,遂播正拾遺,捐俸鋟梓以廣其傳,俾人同歸於 忠孝之域矣。其於世教未必無小補雲。

  大明嘉靖歲次癸醜仲秋上浣之吉守庵曹玄序

  重刊《明心寶鑒》序

   曾經聽說明鏡能照見事物而俊醜就能顯現無遺。《鬱離子》說:"明鏡能照見心膽,但打不開帶簾子的窗戶背後的容貌。"現在以"鑒"來給書起名,而且有明心見 性的好處,不稱它為"寶"而稱什麼呢?雖然明鏡有照見心膽的光明,但窗簾背後的容貌尚且還打不開,況且能夠照明人的內心嗎?嗚呼!通曉這個說法的人,可謂 是掌握了它的道理。這是為什麼呢?明鏡固然可以照見形貌,而義理還可以照明內心,這正是商湯盤銘的用意所在。有人說:湯用人洗滌之心來去除邪惡,如同沐浴 身體來去除汙垢,因此在盤上鐫刻銘文。現在書名叫《寶鑒》,這是彙集聖人的重要思想,薈萃賢者的深奧寓意,其目的正在於彰顯善,恢複人之初的本心,窮究義 理、人性,且有與時俱進的好處,它能照明內心這不是很明顯的嗎?我平生珍愛這本書,在侍奉皇上之餘,早晚閱讀。其中最喜愛的,是它的文辭立意,大多以忠孝 為先。但其中的文字多有錯訛謬誤,於是就改錯訂正補遺,拿出薪金來刻版印刷,推廣流傳,使人們都能一起進入忠孝的境地。這對於世俗教化未必沒有小小的幫助 吧。

 

第2節:繼善篇(1)


  明代嘉靖皇帝癸醜年(1553年)仲秋上旬吉日

  守庵曹玄作序

  繼善篇第一 凡四十七條

  子曰:"為善者,天報之以福;為不善者,天報之以禍。"

  《尚書》雲:"作善降之百祥,作不善降之百殃。"

   徐神翁曰:"積善逢善,積惡逢惡。仔細思量,天地不錯。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。若還不報,時辰未到。(《重刊明心寶鑒》1553年版本[以下簡稱"重刊 本"]中此處另有"《尚書》雲:'作善自福生,作惡自災生。福在積善,禍在積惡。'"一語。)平生作善天加善,若是愚頑受禍殃。善惡到頭終有報,高飛遠走 也難藏。行藏虛實自家知,禍福因由更問誰?善惡到頭終有報,隻爭來早與來遲。閑中檢點平生事,靜裏思量日所為。常把一心行正道,自然天地不相虧。"

  《易》雲:"積善之家必有餘慶,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。"

  漢昭烈將終(《新刻音釋明心寶鑒正文》[1621年版本,範立本從道謹集,以下簡稱"新刻本"]中,"終"作"崩"。),敕後主曰:"勿以惡小而為之,勿以善小而不為。"

  莊子曰:"一日不念善,諸惡自皆起。"

  西山真先生(宋代真德秀[1178-1235],浦城人。世稱西山先生。)曰:"擇善固執,惟日孜孜。"

  耳聽善言,不墮三惡。人有善願,天必從之。

  《晉國語》雲:"從善如登,從惡如崩。"

  太公(周代呂尚的稱號。即薑太公。)曰:"善事須貪,惡事莫樂。"

  顏子曰:"善以自益,惡以自損。故君子務其益以防損,非以求名且以遠辱。"

  太公曰:"見善如渴,聞惡如聾。為善最樂,道理最大。"

  馬援(馬援[前14-49],東漢初人。曾立誌:"男兒要當死於邊野,以馬革裹屍還葬。"後果病死軍中。)曰:"終身為善,善猶不足;一日行惡,惡自有餘。"

  顏子曰:"君子見毫厘之善不可傾(重刊本中,"傾"作"掩"。)之,行有纖毫之惡不可為之。"

  《易》曰:"出其言善,則千裏應之;出言不善,則千裏違之。"

  但存心裏正,不用問前程。但能依本分,前程不用問。若要有前程,莫做沒前程。

  司馬溫公(即司馬光,宋代政治家、文學家,曾被封為溫國公。)《家訓》:"積金以遺子孫,子孫未必能守;積書以遺子孫,子孫未必能讀;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,以為子孫長久之計。"

  心好命又好,發達榮華早。心好命不好,一生也溫飽。命好心不好,前程恐難保。心命都不好,窮苦直到老。

  《景行錄》雲:"以忠孝遺子孫者昌,以智術遺子孫者亡。以謙接物者強,以善自衛者良。"

  恩義廣施,人生何處不相逢?仇冤莫結,路逢險處難回避。

  莊子雲:"於我善者,我亦善之。於我惡者,我亦善之。我既於人無惡,人能於我無惡哉!"

  老子曰:"善人,不善人之師。不善人,善人之資。"

  老子曰:"柔勝剛,弱勝強。故舌柔能存,齒剛則折也。"

  太公曰:"仁慈者壽,凶暴者亡。"

  太公曰:"懦必壽昌,勇必夭亡。"

  老子曰:"君子為善若水,擁之可以在山,激之可以過顙(顙[sǎnɡ]:額,腦門子。),能方能圓,委曲隨形。故君子能柔而不弱,能強而不剛,如水之性也。天下柔弱莫過於水,是以柔弱勝剛強。"

  《書》雲:"為善不同,同歸於理。為政不同,同歸於治。惡必須遠,善必須近。"

  《景行錄》雲:"為子孫作富貴計者,十敗其九。為人行善方便者,其後受惠。"

  與人方便,自己方便。

  日日行方便,時時發善心。

  力到處,行方便。

  千經萬典,孝義為先;天上人間,方便第一。

  《太上感應篇》曰:"禍福無門,惟人自招。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。所以人心起於善,善雖未為,而吉神已隨之。或心起於惡,惡雖未至,而凶神已隨之。其有曾行惡事,後自改悔,久久必獲吉慶,所謂轉禍為福也。"

   東嶽聖帝(東嶽大帝,道教所奉的泰山神。)垂訓:"天地無私,神明暗察。不為享祭而降福,不為失禮而降禍。凡人有勢不可倚盡,有福不可享盡,貧困不可欺 盡。此三者乃天地循環,周而複始。故一日行善,福雖未至,禍自遠矣。一日行惡,禍雖未至,福自遠矣。行善之人,如春園之草,不見其長而日有所增。行惡之 人,如磨刀之石,不見其損而日有所虧。損人安己,切宜戒之!"

 

第3節:繼善篇(2)


  一毫之善,與人方便。一毫之惡,勸人莫作。衣食隨緣,自然快樂。

  算甚麼命?問甚麼卜?欺人是禍,饒人是福。天網恢恢(重刊本作"天眼昭昭"。),報應甚速。諦聽吾言,神欽鬼伏。

   康節邵先生(即邵雍[1011-1077],北宋哲學家,諡康節。著有《伊川擊壤集》等。)戒子孫曰:"上品之人,不教而善;中品之人,教而後善;下品 之人,教亦不善。不教而善,非聖而何?教而後善,非賢而何?教亦不善,非愚而何?是知善也者,吉之謂也。不善也者,凶之謂也。吉也者,目不觀非禮之色,耳 不聽非禮之聲,口不道非禮之言,足不踐非禮之地。人非善不交,物非義不取。親賢如就芝蘭,避惡如畏蛇蠍。或曰:不謂之吉人,則吾不信也。凶也者,語言詭 譎,動止陰險,好利飾非,貪淫樂禍,嫉良善如仇隙,犯刑憲如飲食,小則殞身滅性,大則覆宗絕嗣。或曰:不謂之凶人,則吾不信也。《傳》有之曰:'吉人為 善,惟日不足。凶人為不善,亦惟日不足。'汝等欲為吉人乎?欲為凶人乎?"

  《楚書》曰:"楚國無以為寶,惟善以為寶。"

  子曰:"見善如不及,見不善如探湯。"

  子曰:"見賢思齊焉。見不賢而內自省也。"

  (以下部分見於《新刻校正刪補明心寶鑒》版本,下麵各章節後附內容同此。)

  先儒曰:"一日或聞一善言,行一善事,此日方不虛生。"

  行合道義,不卜自吉。行悖道義,縱卜亦凶。人當自卜,不必卜神。

  我如為善,雖一介寒士,有人服其德。我如為惡,雖位極人臣,有人議其逆。

   (以下內容見於韓文版新譯《明心寶鑒》,金星元譯著,明文堂,1993年版。)

  《周易》曰:"善不積不足以成名,惡不積不足以滅身。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,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,故惡積而不可掩,罪大而不可解。"

  履霜堅冰至。臣弑其君,子弑其父,非一旦一夕之事,其由來者漸矣。

  譯文:

  第一章 繼善篇 共四十七條

  孔子說:"行善的人,上天降福給他;行不善的人,上天降禍給他。"

  《尚書》上說:"為善,上天將送給各種祥瑞;為不善,上天將送給各種災殃。"

   徐神翁說:"積善就會遇上善,積惡就會遇上惡。仔細思量,天地的安排一點不差。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。如果還無報應,那是因為時辰未到。平生行善上天會增 加其善行,如果是愚頑不化則終會遭受禍殃。善惡到頭終究會有報應,即使遠走高飛也難以逃避躲藏。行止虛實自己都知道,而禍福的因由又該去問誰?善惡到頭終 究會有報應,隻是看早到還是遲到。閑時檢點平生所做的事,靜下來時思量每天的作為。總是一心去走正道,天地自然不會虧待。"

  《易經》上說:"積善之家必吉慶有餘,積不善之家必禍患無窮。"

  漢昭烈皇帝劉備將要壽終之際,敕誡劉後主說:"不要以為惡事很小就去做,不要以為善事太小就不去做。"

  莊子說:"一天不念及行善,各種惡念都會自己冒出來。"

  西山真德秀先生說:"選擇善並認真堅持,每日都努力不止。"

  耳聽勸善之言,就不會墮入各種邪惡之中。人若有好的願景,上天定會依從。

  《晉國語》說:"行善如同登山,作惡如同山崩。"

  薑太公說:"善事要貪做,惡事不要樂為。"

  顏回說:"行善可以增進自己的品行,作惡會損害自己的品行。因此致力於增進品行來防止其受損,不是想求取名聲,而是可以遠離恥辱。"

  薑太公說:"見到善行要如饑似渴,聽說惡事要雙耳如聾。行善最快樂,道理也最大。"

  馬援說:"終身行善善事猶為不足,一天作惡罪惡就已有餘。"

  顏回說:"君子看見絲毫的善事都不能忽略不顧,行為上有些微的邪惡都不能去做。"

  《易經》上說:"如果說出的話用意是好的,那麼千裏之外的人都會響應;如果出言不善,那麼千裏之外的人都會反對。"

 

第4節:繼善篇(3)


  隻要心存正道,就不用去詢問前程。隻要能順從為人的本分,前程就不用去問。如果想要有前程,就不要去做沒前程的事。

  司馬光先生《家訓》:"積聚金錢留與子孫,子孫未必能保住;積累圖書留給子孫,子孫未必能去讀;不如在冥冥之中積存德行,這才真正是為子孫作長久打算。"

  心好命又好的,飛黃騰達榮華富貴就會很早。心好命不好,一生也能保溫飽。命好心不好,恐怕前程會難保。心命都不好,窘困受苦一直到老。

  《景行錄》說:"將忠孝之道留給子孫的會昌盛,將智謀權術留給子孫的會滅亡。以謙遜接人待物的會強大,堅守善行保護自己的會更好。"

  恩義要廣施遍布,人生何處不相逢呢?不要去結冤家仇人,狹路相逢時將難以回避。

  莊子說:"對我好的,我也善待之。對我惡的,我也善待之。我既然對別人無惡意,別人對我一定也無惡意吧!"

  老子說:"善人,是不善者的老師。不善者,可以做善人的借鑒。"

  老子說:"柔勝剛,弱勝強。所以舌頭柔軟卻得以保存,牙齒剛硬卻容易折斷。"

  薑太公說:"仁慈之人長壽,凶暴之人夭亡。"

  薑太公說:"怯懦小心之人必會長壽繁榮,勇猛好勝者必會夭亡。"

  老子說:"君子行善如水,圍擁起來可以在山上流,激蕩它可以越過頭頂,能方能圓,委曲求全,隨形狀而變化。因此君子能夠柔而不弱,強而不剛,就像水的性情。天下的柔弱事物莫過於水,因此柔弱勝過剛強。"

  《尚書》說:"行善的方式各不相同,但同樣都會符合義理。執政方式各不相同,但同樣都會帶來太平。惡的言行必須遠離,善的言行必須親近。"

  《景行錄》說:"替子孫作富貴的打算,失敗者十有八九。替人行方便為善的,其後代都會受到惠澤福蔭。"

  與人方便,自己也方便。

  天天行方便,時時發善心。

  力所能及,都去行方便。

  千經萬典,都以孝義為先。天上人間,都將方便列為第一位。

  《太上感應篇》說:"禍福沒有門道,都是人自招的。善惡的報應,如影隨形。所以人心出於善意,善舉雖未實施,而吉神已跟隨而來。或者人心出於惡意,惡事雖未到來,而凶神已追隨而至。有人曾經做過惡事,後又自行悔改,久久之後必獲吉慶,這就是所謂的轉禍為福。"

   東嶽聖帝遺訓:"天地沒有私心,神明於冥冥之中明察秋毫。既不因為供奉的祭品而降福,也不因為人的失禮而降禍。但凡人有勢力都不可倚仗盡,有福也不可享 盡,貧困者不可欺負到底。這三者全都是天地循環輪回,周而複始。所以行善一天,福雖未到,禍自然就遠離了。作惡一天,禍雖未到,福自然就遠離了。行善之 人,如春天園子裏的草,沒看到它生長卻每天都有所長高。作惡之人,如磨刀石,沒看到它耗損卻每天都有所磨損。損害他人來使自己安寧,一定要戒絕啊!"

  一絲一毫的善事,也能帶給他人方便。絲毫之惡,都要勸人別去做。衣食隨緣就好,自自然然就會快樂。算甚麼命?問甚麼卦?欺負人就是禍,饒恕人就是福。天網寬疏無漏,(天眼昭明,)報應極為快速。認真聆聽我的話,鬼神都會欽伏。

   邵康節先生告誡子孫說:"上等品位的人,不用教他就會行善;中等品位的人,教誨他而後就會行善;下等品位的人,教育他也不能行善。不用教就能行善的,不 是聖人又是什麼?教育後就能行善,不是賢者又是什麼?教育他也不能行善,不是愚人又是什麼?這就可知,善,就是吉的意思;不善,指的就是凶。吉呢,就是雙 眼不看非禮的美色,雙耳不聽非禮的音樂,嘴裏不說非禮的話,雙腳不踏上非禮的地方。人非善者不結交,財物非義者不取。親近賢者如同靠近芝草蘭花,躲避惡行 如同畏懼蛇蠍。有人說,這還不能稱為吉人,那我是不會相信的。凶,就是語言詭譎,舉止陰險,喜好名利,文過飾非,貪奢淫逸,幸災樂禍,嫉妒善良如同仇人, 觸犯法律如尋常飲食。小則亡身滅性,大則讓祖宗蒙羞斷絕了後代子嗣。有人說,這還不能稱為凶人,那我是不會相信的。《左傳》上有這樣一句:'吉人行善,惟 恐時間不夠用。凶人為惡,也惟恐時間不夠用。'你等想做吉人呢?還是做凶人呢?"

 

第5節:天理篇


  《楚書》說:"楚國沒有可作為寶物的,隻有善可以被當作寶物。"

  孔子說:"看到善就像追逐惟恐追不上,看到不善就像將手伸進沸水中。"

  孔子說:"看見賢者就希望向他看齊。看見不賢之人就在心裏自我反省。"

  前輩儒士說:"一天聽到一句勸善之言,做一件善事,這一天才不算虛度。"

  行為合乎道義,不用占卜自然就吉利。行為違背道義,即使去占卜也會凶險。人應當自己把握占卜的結果,而不應去祈求神靈。

  我如果行善,即使隻是區區一介寒士,也會有人佩服我的德行。我若作惡多端,即使位極人臣,也會有人非議我的忤逆不忠。

  《周易》說:"不積善無法成就好名聲,不積惡不致於毀滅自身。小人認為小的善行無益,因此而不去做,認為小的惡行無害而不去除,因此惡行累積而不能掩飾,罪惡巨大而不能解脫。"

  履薄霜之後才有堅冰。臣子弑殺君主,兒子弑殺父親,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它們的根由都是漸漸造成的。

  天理篇 第二 凡十九條

  孟子曰:"順天者存,逆天者亡。"

  《近思錄》(南宋朱熹和呂祖謙合撰,共十四卷。摘錄北宋周敦頤、程頤、程顥、張載的言論,共622條。)雲:"循天理,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。循人欲,則求利未得而害已隨之。"

  諸葛武侯曰:"謀事在人,成事在天。"

  人願如此如此,天理未然未然。

  康節邵先生曰:"天聽寂無音,蒼蒼何處尋?非高亦非遠,都隻在人心。"

  人心生一念,天地悉皆知。善惡若無報,乾坤必有私。

  玄帝(道教稱真武大帝為玄天上帝,簡稱玄帝。)垂訓:"人間私語,天聞若雷。暗室虧心,神目如電。"

  《忠孝略》曰:"欺人必自欺其心,欺其心必自欺其天。心其可欺乎?"

  人可欺,天不可欺。人可瞞,天不可瞞。

  世人要瞞人,分明把心欺。欺心即欺天,莫道天不知。天在屋簷頭,須有聽得時。你道不聽得,古今放過誰?

  湛湛青天不可欺,未曾舉意我先知。勸君莫作虧心事,古往今來放過誰?!

  人善人欺天不欺,人惡人怕天不怕。

  人心惡,天不錯。

  皇天不負道心人,皇天不負孝心人,皇天不負好心人,皇天不負善心人。

  《益智書》雲:"惡錯若滿,天必戮之。"

  莊子曰:"若人作不善得顯名者,人不害,天必誅之。"

  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。天網恢恢,疏而不漏。

  深耕淺種,尚有天災;利己損人,豈無果報?

  子曰:"獲罪於天,無所禱也。"

  先儒曰:"非災橫禍,世人常歎無因。分付安排,皇天必自有說。"

  若無後來報應,造物何以謝顏回?除卻永劫災殃,上帝胡私私曹操?

  譯文:

  第二章 天理篇 共十九條

  孟子說:"順應天理的人生存,違背天理的人滅亡。"

  《近思錄》說:"遵循天理,則不追逐利益卻沒有不得利的。遵從人的欲望,則追求利益不得而禍患已跟隨而至。"

  諸葛亮說:"謀劃事情在於人,成就大事在於上天。"

  人的願望總想怎樣怎樣,天理卻不會這樣這樣。

  邵康節先生說:"上天的聽聞寂靜無聲,蒼蒼茫茫之中何處可尋?既不在高處也不在遠處,都隻在人的內心裏。"

  人心裏生發出一個念頭,天地全都會知道。善惡如無報應,宇宙必有私心。

  玄帝遺訓:"人間竊竊私語,上天聽見如同雷鳴。暗室內做了虧心事,神的眼睛像閃電一樣看得一清二楚。"

  《忠孝略》說:"欺騙人必會欺騙自己的內心,欺騙自己的內心必會欺騙自己的上天。內心是可以欺騙的嗎?"

  人可以欺騙,上天卻無法欺騙。人可以隱瞞,上天卻無法隱瞞。

  世人想要隱瞞人,分明是把自己的內心欺騙了。欺騙內心就是欺騙上天,不要認為上天不知情。上天就在屋簷前,總會有聽到的時候。你說上天聽不到,古往今來又把誰放過了呢?

 

第6節:順命篇


  朗朗青天不可欺,未曾冒出念頭我已預先知。勸你莫作虧心事,古往今來把誰放過了呢?

  為人善良別人會欺負他,上天卻不會;為人凶惡別人會害怕他,上天卻不怕。

  人的內心邪惡,上天不會放過。

  上天不辜負潛心修道之人,上天不辜負心懷孝道之人,上天不辜負好心人,上天不辜負心地善良的人。

  《益智書》說:"惡行如果滿盈,上天必會懲處他。"

  莊子說:"如果人做了不好之事卻獲取顯赫名聲,別人不處罰他,上天必會誅殺他。"

  種了瓜就會收獲瓜,種了豆就會收獲豆。天網恢宏廣大,卻粗疏而無漏洞。

  深耕田淺下種,還怕有天災呢。為了自己利益而去損害他人,難道就沒有因果報應嗎?

  孔子曰:"得罪了上天,就沒地方再禱告祈求寬恕了。"

  前輩儒士說:"不是天災的飛來橫禍,世人常常感慨沒有因由。其實所有的部署安排,上天必定自有說法。"

  如果沒有後來的報應,造物主拿什麼來答謝顏回呢?如果沒有了永劫不複的災禍,上帝為何偏心卻偏愛曹操呢?

  順命篇 第三 凡十六條

  子夏曰:"死生有命,富貴在天。"

  孟子曰:"行或使之,止或尼之,行止非人所能也。"

  一飲一啄,事皆前定。

  萬事分已定,浮生空自忙。

  萬事不由人計較,一生都是命安排。

  《景行錄》雲:"凡不可著力處,便是命也。"

  會(會,似通"慧"。)不如命,智不如福。

  《景行錄》雲:"禍不可以免,福不可再求。"

  《素書》雲:"見嫌而不苟免,見利而不苟得。"重刊本中此處還有一句:福至不可苟求,禍至不可苟免。

  《曲禮》曰:"臨財毋苟得,臨難毋苟免。"

  子曰:"知命之人,見利不動,臨死不怨。"

  得一日過一日,得一時過一時。

  緊行慢行,前程隻有許多路。

  時來風送滕王閣(王勃在參加滕王閣雅聚時作《滕王閣序》。此處比喻時來運轉,春風得意。),運去雷轟薦福碑(薦福碑:歐陽洵所書薦福寺碑。宋時流行歐陽體,薦福寺碑墨本相當值錢。有人要去拓碑出售,紙墨已備,不料一夜之間雷擊碎其碑。用以比喻命途多舛,所至失意。)。

  《列子》曰:"癡聾瘖瘂家豪富,智慧聰明卻受貧。年月日時該載(載,通"裁"。)定,算來由命不由人。"

  命裏有終須有,命裏無莫強求。

  先儒曰:"世味非不濃豔,可以淡然處之。若富貴貧窮由我力取,則造物無權矣。"

  譯文:

  第三章 順命篇 共十六條

  子夏說:"死生都是命中注定,富貴都由上天掌握。"

  孟子說:"走路有的是驅使他走的,停下來有的是受到阻止的,連走還是停都不是人所能左右的。"

  連吃喝飲食這樣的事情,都是前生注定的。

  各種事情都是造物主早已確定的,人生如浮雲,徒然地自顧忙碌。

  各種事情都不由人來討價還價,一輩子的生活都是命運安排的。

  《景行錄》說:"凡是不可下氣力的地方,就是由命運決定的。"

  慧識不如命運,智力不如福氣。

  《景行錄》說:"禍不能僥幸免除,福不能再度祈求。"

  《素書》說:"遭遇嫌棄不可以僥幸逃脫,見到利益不可以苟且獲取。"

  《曲禮》說:"麵對財物不可苟且獲取,麵對危難不可僥幸逃脫。"

  孔子說:"了解命運之人,見到利益也不為所動,麵對死亡也沒有怨言。"

  人活一天就過好一天,活一時就過好一時。

  緊走慢走,前麵都有許多路程。

  時運來時春風送上滕王閣,運氣去時打雷都會把薦福碑轟倒。

  《列子》說:"癡呆、耳聾、啞巴之人家裏卻十分富有,有智慧腦子聰明之人卻會受窮。年、月、日、時應該都是上天裁定的,算來算去都是由命運而不是由人決定的。"

  命中注定有的終歸會有,命中注定沒有的切莫強求。

  前輩儒士說:"世人口味都非要濃烈豔麗的不可,對此我們可以淡漠待之。如果富貴和貧窮是由我努力得來的,那麼造物主就沒有權力了。"

 

第7節:孝行篇(1)


  孝行篇 第四 凡十九條

  《詩》雲:"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。哀哀父母,生我劬勞。欲報深恩,昊天罔極。"

  子曰:"身體發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。立身行道,揚名於後世,以顯父母,孝之終也。"

  孝之事親,居則致其敬,養則致其樂,病則致其憂,喪則致其哀,祭則致其嚴。

  故人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,謂之悖德;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,謂之悖禮。

  君子之事親孝,故忠可移於君;事兄弟,故順可移於長;居家理,故治可移於官。

  《曲禮》曰:"夫為人子者,出必告,反必麵。所遊必有常,所習必有業。恒言不稱老,年長以倍則父事之,十年以長則兄事之,五年以長則肩隨之。"

  父母在,不遠遊,遊必有方。

 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。一則以喜,一則以懼。

  父在觀其誌,父沒觀其行。三年無改於父之道,可謂孝矣。

  伊川先生(即程頤[1033-1107],北宋哲學家、教育家,洛陽人。)曰:"人無父母,生日當倍悲痛,更安忍置酒張樂以為樂,若具慶者可矣。"

  太公曰:"孝於親,子亦孝之。身既不孝,子何孝焉?"

  孝順還生孝順子,忤逆還生忤逆兒。不信但看簷頭水,點點滴滴不差移。

  羅先生(即羅從彥[1072-1135],字仲素,人稱豫章先生。為程頤、程顥再傳弟子。)曰:"天下無不是的父母。"

  養子方知父母恩,立身方知人辛苦。

  孟子曰:"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。"

  養兒防老,積穀防饑。

  曾子曰:"父母愛之,喜而不忘。父母惡之,懼而無怨。父母有過,諫而不逆。"

  子曰:"五刑之屬三千,而罪莫大於不孝。"

  曾子曰:"孝慈者,百行之先莫過於孝。孝至於天,則風雨順時;孝至於地,則萬物化盛;孝至於人,則眾福來臻。"

  《八反歌》(錄《桂宮誌》)

  幼兒或詈我,我心覺歡喜。父母嗔怒我,我心反不甘。一歡喜,一不甘,待兒待父心何懸?勸君今日逢親怒也,應將親作兒看。

  兒曹出千言,君聽常不厭。父母一開口,便道多閑管。非閑管,親掛牽,皓首白頭多諳練。勸君敬奉老人言,莫教乳口爭長短。

  幼兒屎糞穢,君心無厭忌。老親涕唾零,反有憎嫌意。六尺軀,來何處?父精母血成汝體。勸君敬待老來人,壯時為爾筋骨敝。

  看君晨入市,買餅又買糕。少聞供父母,多說供兒曹。親未啖,兒先飽,子心不比親心好。勸君多出買餅錢,供養白頭光陰少。

  市間賣藥肆,惟有肥兒丸,未有壯親者。何故兩般看?兒亦病,親亦病,醫兒不比醫親症。割股還是親的肉,勸君亟保雙親命。

  富貴養親易,親常有未安。貧賤養兒難,兒不受饑寒。一條心,兩條路,為兒終不如為父。勸君養親如養兒,凡事莫推家不富。

  養親隻二人,常與兄弟爭。養兒雖十人,君皆獨自任。兒飽暖,親常問,父母饑寒不在心。勸君養親須竭力,當初衣食被君侵。

  親有十分慈,君不念其恩。兒有一分孝,君就揚其名。待親暗,待兒明,誰識高堂養子心?勸君漫信兒曹孝,兒曹親子在君身。

   孫順家貧,與其妻傭作人家以養母。有兒每奪母食。順謂妻曰:"兒奪母食,兒可得,母難再求。"乃負兒往歸醉山北郊,欲埋。掘地,忽有甚奇石鍾,驚怪。試 撞之,舂容可愛。妻曰:"得此奇物,殆兒之福,埋之不可。"順以為然。將兒與鍾還家,懸於梁撞之。王聞鍾聲清遠異常而核聞其實,曰:"昔郭巨埋子,天賜金 釜。今孫順埋兒,地出石鍾。前後符同。"賜家一區,歲給米五十石。

  向德值年荒癘疫,父母饑病濱死。向德日夜不解衣,盡誠安慰。無以為養,則刲髀肉食之。母發癰,吮之即愈。王嘉之,賜賚甚厚。命旌其門,立石紀事。

   都氏家貧至孝,賣炭買肉,無闕母饌。一日,於市晚而忙歸,鳶忽攫肉。都悲號至家,鳶既投肉於庭。一日,母病,索非時之紅柿。都彷徨柿林,不覺日昏。有虎 屢遮前路,以示乘意。都乘至百餘裏山村,訪人家投宿。俄而主人饋祭飯,而有紅柿。都喜。問柿之來曆,且述己意。答曰:"亡父嗜柿,故每秋擇柿二百個,藏諸 窟中,而至此五月,則完者不過七八。今得五十個完者,故心異之。是天感君孝。"遺以二十顆。都謝,出門外,虎尚俟伏。乘至家,曉雞喔喔。後母以天命終,都 流血淚。

 

第8節:孝行篇(2)


  譯文:

  第四章 孝行篇 共十九條

  《詩經》說:"父親生育我,母親撫養我。可憐我的父母呀,生養我好辛勞啊!想要報答父母的大恩,像天一樣高遠無邊。"

  孔子說:"人的身體、頭發、皮膚,都是從父母那裏繼承來的。不敢損毀傷害,這是孝的起點。安身立命,奉行道德,揚名於後代,來彰顯父母的名聲,這是孝的終點。"

  孝子侍奉雙親,居家時則向父母獻上恭敬,贍養時則要表示歡喜,生病時要表達憂慮,去世了則要表示哀悼,祭祀時要表示莊嚴肅敬。

  因此一個人如果不愛自己的親人卻愛他人,這就叫違背道德;不孝敬自己的親人卻去孝敬他人,這就叫違背禮義。

  君子侍奉親人很孝敬,因此可以將之移植到對君主的忠誠上;對待兄長很敬重順從,因此可以將這種順從轉移到對待長輩上;住家時家政很有條理,因此可以將之轉移到當官管理政務之上。

  《曲禮》說:"做兒子的,出門必定告知父母,回家一定要去拜見父母。外出遊曆一定要有確定的去處,學習的東西一定要有固定的專業。平常說話不自己妄稱年老,歲數比自己大一倍的就要像對待父親一樣侍奉,大十歲的就要像兄長一樣侍奉,大五歲的則與之並肩隨從。"

  父母健在,不去遠遊。如果不得不出去遊曆,也一定要有確定的去處。

  父母的歲數不能不了解。一則因父母高壽而高興,一則因父母年歲大了而擔心。

  父親還健在時可以考察他的誌向。父親去世了,可以孝察他的行為。三年都沒有改變父親為人處世的方法的,就可稱為孝順了。

  程頤先生說:"人沒有了父母,生日時應當倍感悲痛,怎麼忍心置辦酒席演奏樂器以為樂事,大家一起慶祝慶祝就可以了。"

  薑太公說:"對雙親孝敬的,兒子也孝敬他。自身已然不孝順了,兒子怎麼會孝順呢?"

  孝順的還生孝順的子女,不孝的還生不孝的兒女。不信隻要看看屋簷前的雨水,一點一滴都落在原處絲毫也不會偏差。

  羅先生說:"天下沒有不對的父母。"

  自己養育子女才知道父母的大恩大德,立身處世才知道做人的辛苦。

  孟子說:"不孝有三類,沒有後代子嗣是最大的不孝。"

  養兒為了預防老時有所扶養,積存糧食為了預防饑荒。

  曾子說:"父母疼愛你,要滿心歡喜永誌不忘。父母厭惡你,要心存畏懼而不埋怨。父母有過錯,要勸告他們而不違背父母的意願。"

  孔子說:"五大種類刑罰有三千多條款,但罪過莫大於不孝。"

  曾子說:"孝敬慈親,各種舉動都沒有比孝順更需要先注意的。孝敬達到了天,就會風調雨順;孝敬達到了地,萬物就會繁榮昌盛;孝敬達到人身上,各種福氣都會聚集而至。"

  《八反歌》(錄自《桂宮誌》)

  幼兒有時罵罵我,我內心還感覺很高興。父母衝我發發火,我心裏反而不樂意。一個是高興,一個是不樂意,對待孩子和對待父母的心情為何會如此懸殊?勸你從今往後,每遇雙親動怒,也應將父母當作孩子看待。

  兒輩千言萬語,你聽著都不厭煩。父母一開口,你便說他們多管閑事。不是管閑事,是雙親真心牽掛你。白發之人大多諳熟世事,人情練達。勸你要遵從老人之言,不要讓乳口小兒在那裏爭長論短。

  幼兒屎便髒,你心裏卻無厭煩顧忌。年老雙親涕淚痰唾零落,你倒有憎嫌之意。請問你的六尺身軀,是從何處來的?是父母的精血造就了你的身體。勸你尊敬善待老年人,他們在年輕體壯時已為你熬垮了筋骨。

  看到你早晨到市場上去,買餅又買糕。很少聽說是要買來孝敬父母的,大多都說是要買給孩子的。雙親還未品嚐,兒女已先吃飽,子女之心不比雙親之心好。勸你多出買餅買糕的錢,好好供養白發雙親,他們在世的日子已經不多。

  市場上賣藥的店鋪,隻有肥壯幼兒的藥丸,沒有壯健雙親大人的。為什麼會兩般看待呢?兒女也生病,雙親也生病,醫治兒女不能與醫治雙親的病症相比。就算是割你大腿上的肉來孝敬,那也還是父母給你的呢。勸你趕緊好好愛惜、保全雙親的性命。

 

第9節:孝行篇(3)


  富貴之家奉養雙親應該很容易,雙親還經常會有不得安樂的。貧賤之家養育孩子很難,兒女卻從未有忍饑受凍的。一條心,兩條路,做兒女的終究趕不上做父母的。勸你奉養雙親應如養兒一般,凡事都不要推言家裏不富有。

  要贍養的雙親隻有兩個人,還經常與兄弟紛爭,相互推諉。養兒即使有十個,你卻都能獨自擔當。兒女的飽暖,雙親還經常過問,父母的冷暖溫飽你卻從不放在心上。勸你贍養雙親應當盡心盡力,因為他們從前的衣食都被你侵占過。

  雙親有十分的仁慈,你卻不感念他們的恩情。兒女隻要有一分的孝心,你便四處張揚他的孝名。對待雙親如此暗昧,對待兒女卻如此明察,誰能識得雙親大人的養子之心?勸你不要輕易相信兒輩的孝敬,那是因為兒輩的親生子還纏在你身邊呢。

   孫順家窮,與妻子在別人家裏當傭人來奉養母親。兒子常常搶去老母的食物。孫順對妻子說:"兒子搶母親的食物。兒子可以再生,母親卻無法再找。"於是背起 兒子前往歸醉山北麵,要活埋他。正挖著地,忽然挖出一個十分奇異的石鍾,驚怪至極。試著撞了一下,鍾聲悅耳動聽。妻子說:"挖到這麼奇異的東西,大概是兒 子的福氣吧。不可以活埋他。"孫順認為妻子說得對。便將兒子和石鍾都帶回了家。將鍾懸於屋梁上撞擊。國王聽到了鍾聲,感覺清遠異常,於是派人考察、核實了 情況,感歎道:"從前郭巨埋子,上天賜他金釜。如今孫順埋兒,地裏挖出石鍾。這一前一後的符兆如此雷同。"於是賜給一處房產,每年供給五十石米。

   向德遇到荒年瘟疫,父母饑病交困,瀕臨死亡。向德晝夜不脫衣不睡覺,盡心盡意地安慰。沒東西供養父母,就割下大腿上的肉給他們吃。母親癰疽發作,他用嘴 去吮,當即就痊愈了。國王嘉獎他的孝行,賜贈的財物甚是豐厚,並下令在他家門上掛匾額表彰,門前立碑刻石記錄這些事情。

  有一位姓都的家 裏窮,靠賣炭來買肉,從不讓母親的飲食短缺。一天,他趕市晚了,忙著回家,老鷹忽然攫走了他買的肉。姓都的一路悲哭走回家,不料老鷹已將那塊肉扔到他家院 子裏。一天,母親病了,要吃不合時令的紅柿。姓都的在柿林裏逡巡彷徨,不知不覺日已黃昏。有一隻老虎屢屢擋住他前麵的路,好像在表示讓他騎的意思。姓都的 騎虎到了百餘裏外的山村,尋訪人家投宿。不一會兒,主人獻上祭祀用過的食物,其中竟有紅柿。姓都的大喜過望,詢問紅柿的來曆,並且講了自己的用意。主人回 答:"我已故父親嗜愛柿子,因此我每年秋天都挑選二百個柿子收藏於洞中,到了現在五月份,完好的一般不會超過七八個。今年竟有五十個完好的,因此我心裏感 到很詫異。這正是上天被你的孝心所感動吧。"於是送給他二十顆。姓都的謝過了,走出門外,那隻老虎還等在那裏。於是騎上虎回到家,報曉的公雞正在"喔喔" 啼呢。後來他的母親享盡壽命而終,姓都的痛哭直至泣血。

  正己篇 第五 凡百十七條

  《性理書》雲:"見人之善而尋己之善,見人之惡而尋己之惡,如此方是有益。"

  《景行錄》雲:"不自重者取辱,不自畏者招禍。不自滿者受益,不自是者博聞。"

  子曰:"君子不重則不威,學則不固。主忠信。"

  《景行錄》雲:"大丈夫當容人,無為人所容。"

  人資稟要剛,剛則有立。

  《素書》兵書名。舊題黃石公撰,宋張商英注。以道、德、仁、義、禮五者為主旨,取老子之說為注釋。雲:"釋己以教人者逆,正己以教人者順。"

  蘇武曰:"不可以己之所能而責人之所不能,不可以己之所長而責人之所短。"

  太公曰:"勿以貴己而賤人,勿以自大而蔑小,勿以恃勇而輕敵。"

  魯共公曰:"以德勝人則強,以財勝人則凶,以力勝人則亡。"

  荀子曰:"以善先人者謂之教,以善和人者謂之順。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,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。"

  孟子曰:"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。以德服人者,中心悅而誠服也。"

 

第10節:正己篇(1)


  太公曰:"見人善事,即須記之。見人惡事,即須掩之。"

  孔子曰:"匿人之善,欺謂蔽賢;揚人之惡,欺謂小人。言人之善,若己有之;言人之惡,若己受之。"

  馬援曰:"聞人過失,如聞父母之名,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。"

  孟子曰:"言人之不善,當如後患何?"

  康節邵先生曰:"聞人之謗未嚐怒,聞人之譽未嚐喜,聞人言人之惡未嚐和,聞人言人之善則就而和之,又從而喜之。故其詩曰:'樂見善人,樂聞善事,樂行善意。聞人之惡,如負芒刺。聞人之善,如佩蘭蕙。'"

  《詩》雲:"心無妄思,足無妄走。人無妄交,物無妄受。"

  《近思錄》雲:"遷善當如風之速,改過當如雷之烈。"

  子貢曰:"君子之過也,如日月之食焉。過也,人皆見之。更也,人皆仰之。"

  知過必改,得能莫忘。

  子曰:"過而不改,是謂過矣。"

  《直言訣》曰:"聞過不改,是謂過矣。愚者若駑馬也。駑馬自受鞭策,愚人終受毀捶,而不漸其駕也。"

  道吾惡者是吾師,道吾好者是吾賊。

  子曰:"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"

  《景行錄》雲:"寡言擇交,可以無悔吝,可以免憂辱。"

  太公曰:"多言不益其體,百藝不忘其身。"

  太公曰:"勤為無價之寶,慎是護身之符。"

  《景行錄》雲:"寡言則省謗,寡欲則保身。"

  《景行錄》雲:"保生者寡欲,保身者避名。無欲易,無名難。"

  務名者,殺其身。多財者,殺其後。

  老子曰:"欲多傷神,財多累身。"

  胡文定公(即胡安國(1074-1138),南宋經學家。卒諡文定。撰《春秋傳》30卷。)曰:"人須是一切世味,淡薄方好,不要有富貴相。"

  李端伯師說:"人於外物奉身者,事事要好。隻有自家一個身與心,卻不要好。苟得外物好時節,卻不知道自家身與心,已自先不好了也。"

  《呂氏童蒙訓》(亦名《童蒙訓》,宋呂本中[1084-1145]著,三卷,采輯宋儒有關修身、治學、從政之言論,作為家塾訓蒙課本。)曰:"攻其惡,無攻人之惡。蓋自攻其惡,日夜自己點檢,絲毫不盡則憮於心矣,豈有工夫點檢他人耶?"

  子曰:"君子有三戒:少之時,血氣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壯也,血氣方剛,戒之在鬥;及其老也,血氣既衰,戒之在得。"

  孫真人《養生銘》:"怒甚偏傷氣,思多大損神。神疲心易役,氣弱病相縈。勿使悲歡極,當令飲食均。再三防夜醉,第一戒晨嗔。"

  《景行錄》雲:"節食養胃,清心養神。口腹不節,致疾之因。念慮不正,殺身之本。"

  子曰:"君子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。"

  《脈訣》曰:"智者能調五髒和。"

  吃食少添鹽醋,不是去處休去。要人知,重勤學。怕人知,己莫作。

  若欲不知,除非莫為。

  老子曰:"欲人不知,莫若無為。欲人不言,莫若不為。"

  《景行錄》雲:"食淡精神爽,心清夢寐安。"

  老子曰:"人能常清靜,天地悉皆歸。"

  道高龍虎伏,德重鬼神欽。

  蘇黃門(應為蘇轍[1039-1112],宋代散文家。宋哲宗時曾任門下侍郎。此官職秦漢時稱黃門侍郎。)曰:"衣冠佩玉,可以化強暴;深居簡出,可以卻猛獸;定心寡欲,可以服鬼神。"

  荀子曰:"積土成山,風雨興焉。積水成淵,蛟龍生焉。積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聖心循焉。"

  《性理書》雲:"修身之要:言忠信,行篤敬,懲忿窒欲,遷善改過。"

  《景行錄》雲:"凡修身為學,不在文字言語中,隻平日待人接物便是。取非其有謂之盜,欲非其有謂之賊。"

  太公曰:"修身莫若敬,避強莫若慎。"

  《景行錄》雲:"定心應物,雖不讀書,可以為有德君子。"

  《禮記》曰:"君子奸聲亂色不留聰明。淫樂匿禮不接心術。惰慢邪辟之氣不設於身體。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,皆由順正以行正義。"

 

第11節:正己篇(2)


  古人克己以避名,今人飾己以要譽。

  君子則無古今無治無亂,出則忠,入則孝,用則智,舍則愚。

  老子曰:"萬般求生,不如修身。千般求生,不如禁口。"

  太公曰:"身須擇行,口須擇言。"

   《直言訣》曰:"治家治身者,猶如搆屋者先固基址。立身者先要其德行,成家者先要其產業。治家者須葺其房屋,舍修可以庇人物,立身可以奉神明。全家可以 安長幼,治國可以保君子。若基址不實,屋必崩裂。心行若虐,身體危辱,家必喪亡。百姓離亂,國必傾墜,君臣何保?家若喪亡,長幼何托?身若危辱,神明何 安?摧崩房屋,人物何庇?成敗如斯,孰可察也?"

  《警身錄》雲:"聖世獲生乎,始覺寸陰勝尺璧,豈不去邪從正,惜身重命?如人未曆於 事,當明根葉之異,禍福之殊。根葉者,賢良篤行信為本,正直剛毅枝葉也。父母己身性為本,妻子財物枝葉也。一家之內糧為本,不急之物枝葉也。免辱免刑仁為 本,倚財靠勢枝葉也。疾病欲痊藥為本,信卜巫醫枝葉也。萬事無過實為本,巧言裝飾枝葉也。恩親賢良敬為本,私好之人枝葉也。衣食飽暖業為本,浮蕩之財枝葉 也。為官治訟法為本,恣意擬斷枝葉也。是故有根無葉可以待時,有葉無根甘雨所不能滋也。若務本業勤謹儉用,隨時知足,孝養父母,誠於靜閑,守分安身,遠惡 近善,知過必改,善調五髒,以避寒暑,不必問命,此真福也。"

  《景行錄》雲:"禍莫大於從己之欲,惡莫甚於言人之非。"

  子曰:"君子欲訥(訥[nè]:言語遲鈍。這裏指說話小心謹慎。)於言,而敏於行。"

  蘇武曰:"一言之益,重於千金。一行之虧,毒如蛇蠍。"

  《近思錄》雲:"懲忿如救火,窒欲如防水。"

  《夷堅誌》(宋洪邁著。書中所述多為神怪故事。)雲:"避色如避仇,避風如避箭。莫吃空心茶,少食中夜飯。"

  利不苟貪終禍少,事能常忍得身安。頻浴身安頻欲病,學道無憂學道難(重刊本作"學盜憂"。)。

  太公曰:"貪心害己,利口傷身。"

  《景行錄》雲:"聲色者,敗德之具。思慮者,殘生之本。"

  荀子曰:"無用之辨,不急之察,棄而不治。若夫君臣之義,父子之親,夫婦之別,則日切磋而不舍也。"

  子曰:"眾好之,必察焉。眾惡之,必察焉。"

  太甲商王,成湯孫。曰:"天作孽猶可違,自作孽不可活。此之謂也。"

  《景行錄》雲:"聞善言則拜,告有過則喜,有聖賢氣象。"

  子路聞過則喜,禹聞善言則拜。

  節孝徐先生訓學者曰:"諸君欲為君子,而使勞己之力,費己之財,如此而不為君子,猶可也。不勞己之力,不費己之財,諸君何不為君子?鄉人賤之,父母惡之,如此而不為君子,猶可也。父母欲之,鄉人榮之,諸君何不為君子?"

  《論語》曰:"夫子時然後言,人不厭其言;樂然後笑,人不厭其笑;義然後取,人不厭其取。"

  酒中不語真君子,財上分明大丈夫。

  《大學》雲:"富潤屋,德潤身。"

  寧可正而不足,不可邪而有餘。

  《景行錄》雲:"為人要忠厚,若刻悛太甚,不肖之子,應之矣。"

  德勝財為君子,財勝德為小人。

  子曰:"良藥苦口利於病,忠言逆耳利於行。"

  作福不如避罪,避禍不如省非。

  成人不自在,自在不成人。

  子貢曰:"君子有三恕。有君不能事,有人而求其使,非恕也;有親不能報,有子而求其孝,非恕也;有兄不能敬,有弟而求其聽令,非恕也。士明於此三恕,則可以端身矣。"

  老子曰:"自見者不明,自足者不彰,自伐者無功,自務者不長。"

  劉會曰:"積穀帛者,不憂饑寒;積道德者,不畏凶邪。"

  太公曰:"欲德量他人,先須自量。傷人之語,還是自傷。含血噴人,先汙自口。"

  老子曰:"大辯若訥,大巧若拙。澄心清淨,可以安神。讒口多言,自亡其身。"

 

第12節:正己篇(3)


  太公曰:"貧而雜懶,富而雜力。"

  孔子食不語,寢不言。

  《論語》曰:"寢不屍,居不容。"

  荀子曰:"良農不為水旱不耕,良賈不為折閱(折閱:減低售價,這裏指虧損。閱:賣。)不市,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體。"

  孟子曰:"飲食之人,則人賤之矣,為其養小而失大也。"

  凡戲無益,惟勤有功。

  太公曰:"瓜田不納履,李下不整冠。"

  孟子曰:"愛人不親反其仁,治人不治反其智,禮人不答反其敬。"

  《景行錄》雲:"自滿者敗,自矜者愚,自賊者忍。"

  太公曰:"家中有惡外已知之,身有德行人自稱傳。"

  人非賢莫交,物非義莫取,忿非善莫舉,事非是莫說。謹則無憂,忍則無辱,靜則常安,儉則常足。

  《曲禮》曰:"傲不可長,欲不可縱,誌不可滿,樂不可極。"

  《素書》雲:"行足以為儀表,智足以決嫌疑,信可以守約,廉可以分財。"

  《景行錄》雲:"心可逸,形不可不勞;道可樂,身不可不憂。形不勞,則怠惰易蔽;身不憂,則荒淫不定。故逸生於勞而常休,樂生於憂而無厭。逸樂者,憂勞其可忘乎?"

  心無諂曲,與霹靂同居。

  耳不聞人之非,目不視人之短,口不言人之過,庶幾君子。

  門內有君子,門外君子至。門內有小人,門外小人至。

  太公曰:"一行有失,百行俱傾。"

  《素書》雲:"短莫短於苟得,孤莫孤於自恃。"

  老子曰:"鑒明者,塵埃不能汙;神清者,嗜欲豈能膠?"

  《書》雲:"不矜細行,終累大德。"

  一星之火,能燒萬頃之薪;半句非言,誤損平生之德。

  子曰:"君子泰而不驕,小人驕而不泰。"

  荀子曰:"聰明聖智,不以窮人;濟給速通,不爭先人;剛毅勇敢,不以傷人。不知則問,不能則學。雖能必讓,然後為德。"

  《賢士傳》曰:"色不染無所穢,財不貪無所害,酒不貪無所觸。不輕他自厚,不屈他自安,心平則無怨惡。"

  老子曰:"聖人積德不積財,執道全身,執利招害。"

  蔡伯皆(即蔡伯喈,蔡邕[133-192],東漢文學家、書法家。)曰:"喜怒在心,言出於口,不可不慎也。"

  衛伯曰:"寬惠博愛,敬身之基;勤學者,立身之本。"

  子曰:"身居富貴而能下人者,故何人而不與富貴?身居人上而能愛敬者,何人而敢不愛敬?身居權職所以嚴肅者,何人而敢不畏懼也?發言而古,動止合規,何人敢違命者也?"

  《顏氏家訓》(北齊文學家顏之推[531-590]所著,共有七卷二十類,是隋之前教子學的集大成著作。)曰:"借人典籍,不可損壞而不還,皆須愛護,凡有缺壞就為補治,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。"

  宰予晝寢。子曰:"朽木不可雕也,糞土之牆不可汙也。"

   紫虛元君戒諭心文:"福生於清儉,德生於卑退。道生於安樂,命生於和暢。患生於多欲,禍生於多貪。過生於輕慢,罪生於不仁。戒眼莫視他非,戒口莫談他 短,戒心莫恣貪嗔,戒身莫隨惡伴。無益之言莫妄說,不幹己事莫妄為。默默默,無限神仙從此得;饒饒饒,千災萬禍一齊消。忍忍忍,債主冤家從此盡;休休休, 蓋世功名不自由。尊君王,孝父母,敬尊長,奉有德,別賢愚,恕無識。物順來而勿拒,物既放而勿追。身未遇而勿望,事已過而勿思。聰明多暗昧,算計失便宜。 損人終自失,倚勢禍相隨。戒之在心,守之在誌。為不節而亡家,因不廉而失位。勸君自警,於平生可懼可驚而可畏。上臨之以天神,下察之以地祇。明有王法相 繼,暗有鬼神相隨。惟正可守,心不可欺。戒之!戒之!"

  孟子曰:"世俗所謂不孝者五: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,一不孝也;博奕好飲酒,不顧父母之養,二不孝也;好貨財,私妻子,不顧父母之養,三不孝也;從耳目之欲,以為父母戮,四不孝也;好勇鬥狠,以危父母,五不孝也。"

  先儒曰:"未能植己,何以耘人?"

 

第13節:正己篇(4)


  先儒曰:"妍醜不可太明,議論不可務盡。情勢不可殫竭,好惡不可驟施。"

  責人之非,不如行己之是。揚己之是,不如克己之非。

  譯文:

  第五章正己篇共一百一十七條

  《性理書》說:"看到別人的善行就查找自己的善行,看到別人的惡行就查找自己的惡行,這樣做才是於己有益。"

  《景行錄》說:"不尊重自己的會招致恥辱,不敬畏自己有恃無恐的會招致災禍。不驕傲自滿的會獲益,不自以為是的會見聞廣博。"

  孔子說:"君子自身不莊重就不會有威嚴,學習就不會牢固。要以忠義誠信這兩種美德為宗旨來培養德行。"

  《景行錄》說:"大丈夫應當包容別人,而不要被別人所包容。"

  人的天資稟賦要剛毅,剛毅就能在世上立足。

  《素書》說:"為自己辯釋開脫來教育他人的不順,端正自己言行來教育別人的則順理成章。"

  蘇武說:"不要拿自己能做到的來責備別人做不到的,不要拿自己擅長的來苛責別人所不擅長的。"

  薑太公說:"不要把自己看得很高貴而把別人看得很低賤,不要自高自大卻蔑視小瞧他人,不要倚仗自己勇猛而輕視敵人。"

  魯共公說:"憑借品德勝過別人的就會強大,憑借錢財勝過別人的就會凶險,憑借氣力勝過別人的就會滅亡。"

  荀子說:"從善意出發抬高他人的稱為教誨,從善意出發附和別人的稱作順應潮流。從惡意出發抬高他人的稱為諂媚,從惡意出發迎合別人的稱作阿諛奉承。"

  孟子說:"依靠勢力製服別人的,別人並不是從內心裏服氣。憑借道德讓人服氣的,別人這是打心眼裏實實在在的服氣。"

  薑太公說:"看到別人做的好事,就該記下來。看到別人做的壞事,就該為之掩飾。"

  孔子說:"隱瞞別人的善行,這就叫做'蔽賢';張揚別人的惡行,這就叫小人。提到別人的善行,就像自己也有這樣的善行。談到別人的惡行,就像自己身受其害一樣。"

  馬援說:"聽說別人的過錯,要像聽見自己父母的名字,耳朵可以聽,嘴巴卻不可以說。"

  孟子說:"談論別人不好的事,應當談該拿其後果怎麼辦呢?"

  邵康節先生說:"聽到別人的毀謗未曾生氣,聽到別人的讚譽未曾欣喜,聽到談論他人的惡行未曾附和,聽到談論別人的善行則趨近應和,又跟著高興。因此詩中寫道:'樂於見到好人,樂於聽聞好事,樂於履行好意。聽說別人的惡行,如荊刺在背。聽說別人的善行,如佩戴蘭蕙。'"

  《詩經》說:"心裏不要胡思亂想,雙腳不要到處亂走。人別亂交往,東西別亂接受。"

  《近思錄》說:"接近善行應當像風一樣迅速,改正過錯應當像打雷一樣急促。"

  子貢說:"君子的過錯,猶如日食與月食。犯錯時,人們都看到了。改正後,人們都景仰。"

  知道過錯一定改正,一定要做到不忘這一條。

  孔子說:"有了過錯卻不去改正,這才叫真正的過錯呀。"

  《直言訣》說:"聽說了自己的過錯還不改正的,這就叫真的過錯了。愚蠢之人就像劣馬。劣馬自然要不斷地被鞭打,愚人終究要被嚴厲鞭策,而且一點也不會減輕他肩上的負擔。"

  說我不好的是我老師,說我好的是害我的人。

  孔子說:"三人同行,其中必有我的老師。選擇他們好的方麵就跟隨學習,他們不好的方麵就改正它。"

  《景行錄》說:"寡言少語地去選擇朋友,就不會有後悔懊惱,就可以免去憂慮和羞辱。"

  薑太公說:"話多對自己身體不利,身懷百技卻不會對自己有害。"

  薑太公說:"勤奮是無價之寶,慎重是護身之符。"

  《景行錄》說:"寡言少語就可以減少非議,清心寡欲就可以保全性命。"

  《景行錄》說:"保全性命的人清心寡欲,明哲保身的人回避名聲。沒有欲望容易,不要名聲很難。"

  追逐聲名的,會害了性命。錢財太多的人,會毀了後代。

  老子說:"欲望太多會損傷精神,錢財太多會連累身體。"

 

第14節:正己篇(5)


  胡文定先生說:"人必須是世間一切滋味中,隻有清淡看輕才好,不要有富貴的外表。"

  李端伯老師說:"人對於外在的奉養身體的東西,件件都要好的,隻有自己一個人的身心,卻不要好。偶或等到身外之物樣樣都好的時候,卻不知道自己的身心,早已先就不好了呀。"

  《呂氏童蒙訓》說:"要攻擊自己不對的方麵,不要去攻擊他人不對的地方。大概自己攻擊自身不對之處,日夜檢點自己,哪怕隻有絲毫的不足心裏也會感到歉疚,哪還有工夫去檢點他人呢?"

  孔子說:"君子有三個戒條:年少之時,血氣尚未定型,要戒接近女色;等到壯年時,血氣正剛強,要戒與人爭鬥;年老之時,血氣已衰弱,要戒患得患失。"

  孫真人《養生銘》:"怒火太偏激會傷元氣,思慮太多很損心神。精神疲憊心就容易受累,元氣太弱疾病就會纏上身。不要讓悲喜過度,應當讓飲食均衡。要一再地防止夜裏醉酒,第一件事就要警惕早晨發怒。"

  《景行錄》說:"節食可以養胃,清心寡欲可以養神。口腹之樂不加節製,這是致病的原因。心思念頭不端正,這是殺身之禍的根源。"

  孔子說:"君子飲食不求太飽足,住處不求太安逸。"

  《脈訣》說:"聰明人會調理五髒使之和諧。"

  吃飯少加鹽和醋,不該去的地方不要去。想要讓人知道了解,就要重視勤奮學習。怕讓人知道,自己就不要去做。

  倘若想要別人不知道,除非自己不去做。

  老子說:"想讓人不知道,不如不做。想要人家不說,不如不做。"

  《景行錄》說:"飲食清淡精神清爽,心境淡泊睡夢安穩。"

  老子說:"人如能常保清靜無為,天地全都歸集於他一身。"

  道行高潔龍虎都要拜伏,品德高尚鬼神都會欽服。

  蘇轍說:"衣帽上佩戴玉飾,可以化解強暴之害;總住家中幾不外出,可以躲開猛獸;安心而少欲求,可以降伏鬼神。"

  荀子說:"堆土可成大山,風雨由此而生起。積水可成深淵,蛟龍就能在其中生存。積善而成品德,而後精神自足,聖賢之心由此而生。"

  《性理書》說:"修身養性的要義:言語忠實誠信,行為沉篤恭敬,壓製怒火和欲望,趨向善行改正過錯。"

  《景行錄》說:"凡是修身和治學,不在於話語文字之中,隻平時的接人待物便是。拿走不是己有之物的稱為盜,企圖占有不是己有之物的稱為賊。"

  薑太公說:"修身不如恭敬,躲避強暴不如慎重小心。"

  《景行錄》說:"定下心來順應事物規律,即使不讀書,也可以做有德行的君子。"

  《禮記》說:"君子對於淫亂的聲色不聽不看,對於淫逸音樂違背禮節的行為,一點也不去動心。怠慢懶惰邪惡乖僻的習氣,絲毫不讓沾染到自己的身上。使耳眼鼻口心智身體各個部位,都順從正道來履行正確的禮義。"

  古人克製自己來逃避名聲,今人粉飾自己來沽名釣譽。

  君子不論古今,無論太平之世還是亂世,出外則忠於君主,回家則孝敬父母。被起用就發揮自己的才智,被拋棄就裝傻作愚。

  老子說:"萬般求永生,不如修身養性。千般求永生,不如閉口不言。"

  薑太公說:"身體須選擇行為,嘴巴須選擇話語。"

   《直言訣》說:"管理家庭和修養身心的人,就像造房者必須先築牢基礎。立身處世之人先須嚴格自己的道德行為,成就家業之人必須先經營自己的產業。管理家 庭者必須修葺房屋,房舍修好了就可以為人遮風擋雨,安身立命就可以侍奉神明。保全家庭可以使老幼安妥,國家治理好了可以保護君子。如果基礎不牢靠,房屋必 會崩壞。心靈行為如果暴虐,身體就會受到危害與羞辱,家庭必會淪喪滅亡。百姓逃離作亂,國家必會分崩離析,君臣又怎麼能得到保護呢?家如果淪喪滅亡了,一 家老小又該依托什麼呢?身體如果受到危害羞辱,人的神明又怎麼能安寧呢?房屋毀壞了,人和財物又該何處藏身呢?成功與衰敗就像這樣,哪裏是可以預料得到 的?"

 

第15節:正己篇(6)


  《警身錄》說:"聖賢之世能夠遇上了,才感到一寸光陰 勝過了一尺寬的玉璧,為何不去除邪惡順從正道,愛惜身體珍重性命?就像人還未經曆事情,就應當明白根葉的差異,禍福之懸殊。所謂的根葉,賢德善良忠實做 事,誠信是根本,為人正直剛毅則是枝葉。父母和自己的身體性命是根本,妻子兒女和財物則是枝葉。一家之中,糧食是根本,不急用的東西則是枝葉。免受恥辱與 刑罰,仁愛是根本,倚仗自己的錢財勢力則是枝葉。疾病要治好,用藥是根本,迷信占卜和巫覡則是枝葉。萬事無過錯,實在是根本,花言巧語文過飾非則是枝葉。 對待恩人親朋和賢良之輩,尊敬是根本,偏愛之人則是枝葉。衣食溫飽,事業是根本,外快浮財則是枝葉。當官判案,法律是根本,隨意推斷判決則是枝葉。因此有 根無葉的可以等待時節,有葉無根的則雨露也滋養不活。如果勤奮小心從事本職工作,節儉開支,時刻知足,孝敬贍養父母,在閑逸安穩時真誠老實,安分守己,疏 遠邪惡親近善良,知道過錯就一定改正,善於調理五髒來躲避寒暑,不必去卜問命運,這就是真正的福氣。"

  《景行錄》說:"禍莫大於放縱自己的欲望,惡莫過於說人的不是。"

  孔子說:"君子說話要小心謹慎,行為上則要敏捷努力。"

  蘇武說:"一句話的好處,比千兩銀子還貴重。一個舉動有過失,其毒害猶如蛇蠍。"

  《近思錄》說:"消除怒火如同救火,克製欲望猶如防患水災。"

  《夷堅誌》說:"躲避美色如同躲避仇人,躲避惡風猶如躲避弓箭。不要喝空腹的茶,少去吃半夜的飯。"

  不一味貪圖好處禍害終歸會少,凡事時時能忍身體就會安寧。經常洗浴身體就安康,欲望太多就容易生病。學習道行沒有憂慮,但學習起來卻很難。

  薑太公說:"貪心害自己,貪口福則傷身。"

  《景行錄》說:"委靡音樂與美色,是敗壞德行的東西。苦思與憂慮,是傷害生命的根本。"

  荀子說:"沒用的甄別,不急用的預料,拋棄掉不用去考慮。而對於君臣之道,父子之愛,夫婦之別,則應當天天切磋鍥而不舍。"

  孔子說:"大家都喜歡的東西,一定要明辨是非。大家都厭惡的東西,一定要明辨是非。"

  太甲說:"上天造孽還可以違背不從,自己造孽就沒法活下去,就說的這一個。"

  《景行錄》說:"聽到善意的話就感激下拜,被告知自己的過錯就感到高興,這樣的人身上有聖賢的氣象。"

  子路聽說了自己的過錯就高興,夏禹聽到善意之言就下拜。

   徐節孝先生教誨學生們說:"你們想做君子,而讓付出自己的辛勞,破費自己的錢財,這樣而不去做君子,還可以理解。不用付出自己的精力,不必破費自己的錢 財,你們為何不做君子呢?鄉裏的人鄙夷你,父母討厭你,這樣而不去做君子,還可以理解。父母寄希望於你,鄉裏的人推崇你,你們為何不做君子呢?"

  《論語》說:"孔子等到時機成熟了以後才說話,人們不討厭他的話;感到快樂然後才笑,人們不討厭他的笑;講求合乎道義而後才去索取,人們不反感他的索求。"

  喝酒過程中不說話的人是真正的君子,在財物上分得一清二楚的人是大丈夫。

  《大學》說:"財富讓居室華麗生輝,道德則使自身修行豐美。"

  寧可正直而有不足,也不可邪惡而有餘。

  《景行錄》說:"做人要忠厚,倘若刻薄刁鑽太甚,不成才的子女,就是報應了。"

  擁有的德行超過錢財的是君子,錢財超過德行的是小人。

  孔子說:"良藥苦口卻對疾病有益,忠言逆耳卻於行為有益。"

  作威作福不如逃避罪愆,躲避禍患不如少惹是非。

  成人都不自在,自在就不會成人。

   子貢說:"君子有三種恕人之法。有君王卻不能很好侍奉,有下屬卻指望能好好使喚他,這不是恕人;有雙親卻不能報答養育之恩,有子女卻要求其孝順,這不是 恕人;有兄長卻不能敬重他,有弟弟卻要他聽從自己的指令,這不是恕人。士子明曉了這三種恕人之法,就可以端正自己的言行了。"

 

第16節:正己篇(7)


  老子說:"眼裏隻看到自己的人不賢明,滿足於自身現狀的人不會彰顯名聲,討伐自己的人沒有功勞,一心為自己鑽營的人不會長久。"

  劉會說:"積蓄糧食布帛的人,不擔心饑寒。積累道行品德的人,不畏懼凶邪。"

  薑太公說:"想要以品德考量他人,首先必須衡量自身。傷害人的話語,最終傷害的還是自己。血口噴人,首先弄髒的是自己的嘴。"

  老子說:"大的辯才恍若木訥,大的機巧猶如笨拙。內心澄澈清淨,可以讓精神安寧。讒口多言,就會自己毀滅自身。"

  薑太公說:"貧窮者身上集中了懶惰的習性,富裕者身上彙集了各種勤勞努力。"

  孔子進食時不說話,睡覺時不作聲。

  《論語》上說:"睡覺時不橫躺,居家時不修飾打扮。"

  荀子說:"好農民不因為水澇幹旱而不事耕耘,好商賈不因為折扣虧損不開市,君子不因為貧窮而疏忽懈怠了道德修養。"

  孟子說:"專講飲食吃喝之人,則人人看輕,因為他隻顧小的方麵而喪失了大的德行。"

  所有的嬉戲都沒有好處,隻有勤奮才能有成就。

  薑太公說:"路過瓜田不收鞋拍鞋底,經過李樹底下不整理衣冠。"

  孟子說:"愛一個人卻不能親近,就要反思自己的愛人之心。管理人卻管理不好,就要反思自己的智識。以禮待人卻沒有回應,就要反思自己的尊敬是否存在不妥。"

  《景行錄》說:"自滿的人會失敗,自誇者愚蠢,傷害自己的人恬忍隱退。"

  薑太公說:"家裏有醜事外人早已知道,自身有德行別人自然會稱頌傳讚。"

  不是賢人不要結交,不義之財不要拿,不是出於善意的忿怒不要發作,不是正確的事情不要說。謹慎行事則無憂慮,恬忍則不會受辱,清靜則常安,節儉則常豐。

  《曲禮》上說:"傲氣不可助長,欲望不可放縱,心誌不可自滿,快樂不可窮極。"

  《素書》上說:"行為足可以成為表率,智識足可以決斷疑惑,誠信可以遵守約定,清廉可以分割錢財。"

   《景行錄》上說:"心理可以放縱安逸,五體則不可不勞作。道德可以欣喜快樂,身體力行則不能不憂慮。五體不勤,則心理怠惰易受蒙蔽,不憂慮身體力行,則 道德敗壞荒淫無定。所以安逸生於勤勞而常休止,快樂生於憂慮而無滿足之時。安逸快樂的時候,難道可以忘掉憂慮勞作嗎?"

  心裏沒有刻意諂媚他人的心思,可以同霹靂生活在一起。

  雙耳不聽他人的過錯,雙眼不看他人的短處,嘴上不說他人的過失,這大概就是君子。

  門內有君子,門外就會有君子到。門內有小人,門外就會有小人來。

  薑太公說:"一個舉措有過失,百種舉措就都毀了。"

  《素書》上說:"短處沒有比苟且取得更短的,孤單沒有比自以為是更孤單的。"

  老子說:"鏡子明亮,塵埃無法令其汙濁;精神清醒者,嗜好和欲望又怎能粘住身呢?"

  《尚書》上說:"在小的行為上不謹慎,終究會連累到大的德行。"

  一星半點的火,能把萬頃的薪柴燒毀;半句不該說的話,可以破壞一生的德行。

  孔子說:"君子心地坦蕩而不驕傲自滿,小人驕傲自滿心地卻不坦蕩。"

  荀子說:"聰明才智,不用以使人困窘;上下逢源八麵玲瓏,不搶在別人之前;剛毅勇敢,不用以傷害他人。不知道的就問,不會的就學。即使自己能幹也必謙讓,而後可以成就德行。"

  《賢士傳》上說:"女色不沾就沒有能玷汙自身的,錢財不貪就沒有能損害自己的,美酒不貪就沒有能使自身失態的。不輕視他人自身就會受到尊重,不屈從別人自己自會心安,心平氣和就不會有怨恨嫌惡。"

  老子說:"聖人積累德行不積累錢財。秉執道行可以保全自身,秉執功利會招致禍害。"

  蔡伯喈說:"喜怒起於內心,言語由口發出,都不能不慎重呀。"

  衛伯說:"寬宏慈惠博愛,這是恭敬修身的基礎;勤於學習,這是立身處世的根本。"

 

第17節:正己篇(8)


  孔子說:"身居富貴而能禮賢下士的人,哪一個人不給予他富貴之位?位居他人之上而能愛護敬重別人,哪個人敢不愛護敬重他?位居權要之職因此嚴肅自身的言行,哪個人敢不敬畏他?講話能遵古禮,舉止合乎規範,哪一個人敢違抗他的命令呢?"

  《顏氏家訓》上說:"借別人的典籍圖書,不可損壞不還,都要細心愛護,凡有缺失損壞就替他修補,這也是知識分子百種德行之一呀。"

  宰予白天睡懶覺。孔子說:"朽腐了的木頭沒法雕刻,糞土汙染過的牆壁無法再汙染了。"

   紫虛元君戒諭內心的銘文:"福氣生於清心儉樸,道德生於卑躬退讓。道行生於安寧快樂,命運生於和氣順暢。禍患生於欲望太多,災禍生於貪心過甚。過失生於 輕侮怠慢,罪惡生於為人不仁。要戒眼不看他人的過失,戒口不議他人的短處,戒心不恣肆貪婪,戒身不跟隨惡徒。無益的話不要妄說,沒牽涉到自己的事情不要妄 為。沉默沉默再沉默,無限神仙從此而來;寬恕寬恕再寬恕,千災萬禍一齊消除。忍耐忍耐再忍耐,債主冤家從此消失無蹤;算了算了算了吧,縱擁蓋世功名也是身 不由己不得自由。尊奉君王,孝敬父母,敬重長輩,恭奉有德行之人,甄別賢人愚者,饒恕無見識之人。財物自然招致的不要拒絕,財物已經失去的不要去追回。還 未親身遇上的事不要去企望,事情已經過去的就不要去想它。看似聰明的人反而大多蒙昧無知,精於算計的人反而失去很多好處。損害他人終究自身會有過失,倚仗 權勢禍患就會跟隨而至。要在內心戒備,要守住自己的心誌。因為行為失節而家庭破敗,由於不廉潔而喪失職位。勸君自警,對於平生要有所懼有所驚有所畏。天上 有天神關照,地上有地祇明察。明處有王法監督,暗中有鬼神監視。隻有正道可守,不可自欺內心。警惕啊,警惕啊!"

  孟子說:"世俗所說的 不孝的情形有五種:四體懶惰不顧及父母的贍養,這是第一種不孝;好賭博愛酗酒,不顧及父母的贍養,這是第二種不孝;愛財物,偏愛妻兒,不顧及父母的贍養, 這是第三種不孝;放縱耳目的欲望,因此傷害父母的,這是第四種不孝;恃勇好鬥因此危及父母的,這是第五種不孝。"

  前輩儒士說:"未能讓自己立得住,又怎麼去教育他人?"

  前輩儒士說:"美醜不能太分明,議論人和事不能將話說盡。情勢不能窮盡,好惡不能驟然發作。"

  責備他人的不對之處,不如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。張揚自己對的方麵,不如克服自己不對的地方。

  安分篇 第六 凡十八條

  《景行錄》雲:"知足可樂,多貪則憂。"

  知足者貧賤亦樂,不知足者富貴亦憂。

  知足常足,終身不辱。知止常止,終身不恥。

  將上不足,比下有餘。

  若比向下,生無有不足者。

  《擊壤詩》雲:"安分身無辱,知機心自閑。雖居人世上,卻是出人間。"

  《神童詩》(又名《幼學詩》,中國古時的蒙學課本。北宋汪洙撰。內容多屬讚頌讀書做官。)雲:"壽夭莫非命,窮通各有時。迷途空役役,安分是便宜。"

  子曰:"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。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。貧與賤,是人之所惡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"

  不義而富且貴,於我如浮雲。

  老子曰:"知其榮,守其辱。"

  荀子曰:"自知者不怨人,知命者不怨天。怨人者窮,怨天者無誌。失之己,反之人,豈不亦迂哉!"

  榮辱之大分,安危利害之常體,先義而後利者榮,先利而後義者辱。榮者常通,辱者常窮。通者常製人,窮者常製於人,是榮辱之大分也。

  命合吃粗食,莫思重羅麵。

  量其所入,度其所出。

  子曰:"君子固窮,小人窮斯濫矣。"

  省吃省用省求人。

  汪信民常言:"人常咬得菜根,則百事可為。"

  《中庸》雲:"素富貴,行乎富貴;素貧賤,行乎貧賤;素夷狄,行乎夷狄;素患難,行乎患難。"

 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更多閱讀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 

http://book.qq.com/s/book/0/5/5976/18.shtml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JWF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