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韓國"媽媽級"演員流行扮嫩演學生,另類之舉竟獲好評


韓國旅遊攻略 2015-10-06

 

當了20年家庭婦女的崔智友,在《第二次二十歲》裡面背起書包開始了大學生活,緊隨她兒子丈夫的牢騷不滿與日俱增的,是屢創有線台歷史新高的驚人收視率。 不久前,大齡留級生金喜善在《Angry Mom》裡跟親閨女做起了同學,奮戰在反抗校園暴力的第一線,緊張中不乏幽默的劇情吸引了不少觀眾視線。

 

這些“媽媽級”女演員回歸校園的另類之舉,並沒有引起想像中的一致抵觸和撲面差評,反倒漸入佳境深入人心;反觀國內的眾多青春校園劇,幾乎是無一例外地面臨著主角被瘋狂吐槽裝嫩、劇情除了代溝就是愛情的詬病。 要說年齡,似乎更佔一些優勢的我們,為什麼會敗給這些“媽媽級”?

 


校園暴力的另類解讀正能量滿溢的母愛專題


 

作為經典題材,韓國校園劇都少不了對學校暴力的描寫。 不管是電視劇還是電影,幾乎無一例外有這方面的情節。 特別是1999年開播的《學校》系列,雖不少青春偶像因此走紅,但其中有關校園暴力帶來負面影響也是不爭的事實。

 

 

眾所周知韓國的娛樂圈是自殺概率最高的娛樂圈,不堪壓力選擇自殺的也有韓國的學生,他們同樣是世界上自殺概率最高的學生群體,校園暴力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,這自然牽動了韓國社會和政府的神經。

 

《Angry Mom》是2014年MBC劇本公開招募活動迷你劇的獲獎劇集之一,而其獲獎的原因不離其對於校園暴力的另類解讀和處理方式。 以往的劇集中,當學生遭遇暴力問題,往往選擇以暴制暴或者忍氣吞聲,極少會選擇求助家長或是社會團體甚至警察、檢察院的方式來解決。

 

《Angry Mom》中金喜善的女兒同樣遭遇了校園暴力,起初金喜善也選擇了向老師投訴、求助教育部相關部門,甚至找到少年案件的法官希望能夠“找個說法”。 在均告失敗之後,她決定重回學校幫助女兒度過難關。

 

她假造了身份,穿上了校服,憑藉保養得當的臉蛋愣是騙過了一眾老師同學。 甚至有同學暗戀她,在得知真相之後,真恨不得戳瞎雙眼。 在學校裡她不再是那個家庭婦女,學生時期的小太妹形象又重新回歸,她也成了學校中的一股強大勢力,拉攏了幾個小太妹做自己的手下。

 

“媽媽級”金喜善當起高中生,能夠被接受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她並沒有演“嫩”,而還是做一個媽媽應該做的事情。 她只是站在一個學生的角度去解決問題。 校園劇中的青春元素並沒有被改變,只是融入了另類的母女情。

 


家庭婦女也有春天尋找自我重新定義生活


 

最近背起書包去上學的還有“苦情女王”崔智友,但與金喜善不同的是她選擇上學的原因是要拉近與丈夫、兒子之間的距離,不甘心繼續做家庭婦女而被嫌棄。

 

韓劇從編劇到觀眾,婦女能頂半邊天的電視劇發展環境。 《來自星星的你》編劇朴智恩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解釋“韓國90%以上的編劇都是女性,且都是'阿祖媽'(家庭主婦)。在做家務和帶孩子之餘,有大把空閒時 間可以寫作;其次,現在韓國女人知識水平很高,加上天生的情感細膩,也有能力完成大規模的寫作任務。”正因“阿祖媽”女編劇群體數量龐大、階層廣泛、關注 集中,加上電視劇觀眾也以女性居多,韓劇題材中的“媽媽級”角色設置,幾乎不可迴避。

 

如今的韓國家庭婦女不止滿足於相夫教子的生活,她們同樣渴望參與到社會生活之中。 這種變化,被最為敏感的電視劇所撲捉,媽媽們的角色轉變,鮮明而可愛。

 

 

早 期的《藍色生死戀》、《澡堂老闆家的男人們》,媽媽們的形象始終圍繞著公婆、丈夫、孩子,主題永遠都是吃吃喝喝,偶爾干涉子女感情生活;到了《我叫金三 順》、 《宮》,劇中的媽媽已經開始有明確的職場角色定位,開始有自己的工作、社會地位以及清晰無比的三觀;如今一直活躍在校園劇外圍的“媽媽級”演員們,終於走 到了其中心,《第二次二十歲》中的韓露拉(崔智友飾),在為了家庭默默付出20年之後幡然醒悟,想要嘗試簡單卻從未體驗的小事、彌補因孩子而錯過的人生階 段,儘管面對丈夫和孩子的不理解,她還是選擇堅持上學。 因此,該劇收視率的勝利,可以說是韓國家庭婦女的勝利,因此引發了廣泛觀眾共鳴。

 


內地校園劇的反思早戀墮胎、留學國外以後呢


 

相較內容和表現形式越來越豐富的韓國校園劇,內地的校園劇道路卻似乎越走越窄,近些年輪番登場的青春電影更是被貼上了“無墮胎、不校園”的標籤。 曾經有過《花季雨季》、《十七歲不哭》等優秀作品的內地校園題材電影電視劇,到底敗在了哪裡?

 

跟風嚴重,題材扎堆,校園題材從小熒幕到大銀幕的全面淪陷。 翻開國內近些年播出電視劇列表,主題集中扎堆的現像不言自明:《媳婦的美好時代》《媳婦的全盛時代》《當婆婆遇上媽》《婆婆也是媽》等數十部,從名字的高度重複到內容的全面複製,“婆媽大戰”曾經的風光無人能及。 2012年,全國上星頻道黃金檔播出電視劇200多部,其中抗戰劇及諜戰劇超過70部,遙遙領先於其他類型劇。 劇中的神颱詞、鬼畜畫風、奇特邏輯紛紛淹沒在觀眾的口水里。 在校園劇匱乏的近幾年,這種現象蔓延到了電影圈:《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》好歹畫風中規中矩,之後的《同桌的你》、《匆匆那年》、《左耳》開始禁忌話題,而由《小時代》、《少年班》、《梔子花開》等湊齊的“有錢人、天才和藝術家們讓人不能理解的校園世界”可謂登峰造極。

 

 

主題貧乏、觀念陳舊,脫離現實校園的低級翻拍。 最早的《十六歲的花季》到後來《十七歲不哭》算是校園劇先鋒,早期少數派中的優質典範;再到《十八歲的天空》,保劍鋒能夠盡全力與學生打成一片已經是校園劇最大的進化和成功,這些成績尚好的校園劇,主題都僅限於早戀、叛逆、代溝,基本符合早期觀眾對校園劇的審美需求。 《紅蘋果樂園》、《星夢緣》則開啟了內地校園偶像劇的先鋒,作為這一派系的終結者——《一起來看流星雨》、《一起又看流星雨》成為不堪回首的過去。

 

簡單複制劇情和粗糙的服裝、場地,除了演員掀起的無數話題,近些年的校園劇質量和口碑都難以維繫。 一 方面,大齡男女演員還在拼命扮嫩,永遠演不完的賣萌和青春悸動讓觀眾接受無能;另一方面,老師多數板著臉教訓、家長不是粗暴的“抽死你派”就是強硬的“送 你留學派”,一個帥氣無敵呼風喝雨的校草、身邊幾個嘍囉,女神級績優生(或者是毫無看點的灰姑娘)和一個假小子一個毫無特點的閨蜜三人幫,剩下無數面孔不 可辨的同班同學,極端臉譜化的人物顯然不符合當下的年輕審美,嚴重脫離現實導致觀眾嫌棄。

 

結語

 

韓國的校園劇“媽媽級”人物的登場出乎意料地贏得好評,不僅僅在於演員自身的保養和拍攝場景、服裝等附件手法細膩,“裝嫩”不過是手段,她們仍舊保持與年齡匹配的思考和朴實情感。 這種20代演員無法取代的成熟演技和自然表現功不可沒,加上熱門話題的巧妙利用、觀眾心理的深入挖掘,校園劇已經不單純局限於“學校”,而是放眼至社會、家庭以及教育行業。 這種發散性思維和對社會變化的敏感反應,或許比起那些具體的劇本寫作和鏡頭語言等技術,更加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JWF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